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访贵州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力

来源:天眼新闻 2023-07-06 18:02:10

近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贵州环境资源审判绿皮书(2022)》和贵州法院2022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一年来,贵州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总体情况如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重点工作有哪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为此专访了贵州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力。

记者:一年以来,贵州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力:贵州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立足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一是服务保障绿色发展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贵州大生态战略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服务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主动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环境资源行政主管机关对接,全面了解,实时追踪,依法审理,切实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关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三是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紧紧围绕“双碳”目标战略,找准环境司法服务保障“双碳”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在全省法院推行在环境资源案件中认购林业碳汇开展替代性修复,探索碳排放权、碳汇交易等案件的审理,司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2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一审环境资源案件5703件,审结4760件。全省法院有5件环境资源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典型案例。1件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1件案件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提名案件”。“贵州法院支持认购碳汇修复生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暨第一次环境资源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贵州高院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2022年,省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遵义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清镇市法院环境保护法庭被评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记者:近年来,贵州法院不断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环境司法保护格局,全省各地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

刘力:贵州法院立足贵州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不断创新思路,加强重要河流流域、世界自然遗产地、红色文化遗址、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特色产业等领域的环境司法保护。

一是加强重要河流流域环境司法保护。赤水市法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要求,联合四川合江县法院开展赤水河流域增殖放流活动。余庆县法院设立全省首个“水上法庭”,开展乌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渔业资源破坏等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理。铜仁中院、贵阳中院、遵义中院和毕节中院建立乌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提升乌江流域环境司法保护成效。

二是坚持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司法保护并重。铜仁中院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梵净山管理部门构建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江口县法院审理“梵净山金顶刻字案”,举一反三,针对梵净山重点文物及自然遗产发出司法保护令。德江县法院针对五彩洋山河景区内自然遗迹“圣母盘”人为损害情况,向社会公众发出自然遗迹司法保护令。遵义中院出台意见,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损害赔偿诉讼,全面加强全市红色资源司法保护工作。

三是强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体两面”保护。贵州高院出台《关于为传统村落提供司法保护的意见》,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惠水县法院在好花红村“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挂牌设立全省首个布依古寨司法保护基地。六枝特区法院在梭戛生态博物馆设立法官工作站,加强箐苗文化遗产原地保护。雷山县法院审理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案件,发出全国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黔南中院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司法保护示范点,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保护注入司法力量。

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雷山县法院审理破坏野生楠木系列犯罪案件,发出全国首份古树救治令,紧急救治2600岁“古楠木王”。盘州市法院设立世界古银杏之乡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加大古银杏树司法保护力度。荔波县法院审理盗挖金毛狗蕨团伙犯罪案,建立全国首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凤冈县法院设立“凤冈县茶产业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法官工作站”,构建涵盖茶产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一体化防范保护机制。播州区法院联合林业部门设立全省首个野生动物司法保护救助中心,加大对野生动物司法救助力度。

五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贵州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湄潭县法院设立全国首家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发出首份茶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禁止令,加强茶园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茶产业绿色发展。习水县法院发出首份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禁止令,护航酱香型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清镇市法院联合修文县法院建立全省首个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与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基地,加强猕猴桃产业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助力修文县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如何更好发挥能动司法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刘力:贵州法院坚持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方向,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同时,坚持能动司法,发挥司法引领作用,推动构建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大力推动环境司法专门化工作。在全省法院全面推行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和“三合一”归口审理。注重环境资源集中管辖法院和非集中管辖法院协作配合。修文县法院出台意见,与集中管辖法院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促进集中管辖与诉讼便利之间协同增效。贵阳中院、清镇市法院探索破产程序和环境诉讼衔接机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破产案件办理全过程。播州区法院在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中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探索环境资源审判新模式。

二是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贵州高院与国家矿山安监局贵州局、省应急厅、省自然资源厅等八家单位构建贵州省矿山领域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黔南中院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在全州建立全链条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措施,推动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和充分修复的现代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贵阳中院与林业部门构建“林长+庭长”协作机制,护航“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三是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荔波县法院引导当地少数民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村规民约”,对电鱼、毒鱼等行为约定惩罚方式,增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德江县法院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环境资源案件审理,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监督司法、见证司法的积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案件审理取得良好效果。

下一步工作中,贵州法院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目标,不断加大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全力服务保障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防线,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贵州环境司法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席忞禾

编辑 龙蓓

二审 席忞禾

三审 李庆

关键词:

返回顶部